甘肃省建设投资:【“三抓三促”行动】日产1000立方米混凝土 全力保障项目建设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甘肃建投六建华陇公司搅拌站,搅拌站的机械率先“苏醒”,操作室内,操作员紧盯监控屏幕,混凝土标号、骨料含水率等数据实时跳动,不断的生产着混凝土,混凝土运输车已整齐排列,等待着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运往各个施工现场。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司机师傅们将一辆辆装满混凝土的运输车从搅拌站出发,驶向一个个施工现场,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在这里,六建华陇公司每天都上演着一场关于“速度与匠心”的建设乐章。
千方背后的“建设密码”
“滴——”随着传感器发出清脆提示音,第一罐C40混凝土完成搅拌,顺着输送管道注入等待已久的罐车。在现代化搅拌站里,智能控制系统如同“指挥家”,每小时可调配出超百方混凝土,确保每天超1000立方米的混凝土稳定产能。
在公司生产调度的电脑屏上,实时记录着每个项目的混凝土供应数据:五泉下广场提升改造项目剩余1.3万立方米混凝土,保利天汇项目、芙瑞商务港等项目顺利施工浇筑,使搅拌站日均生产量提升至1000立方米……这些数字背后,是每一辆混凝土运输车每日200公里的运输里程,是各搅拌站每条生产线24小时不间断运转,更是华陇员工“两班倒”的坚守。
从数字到建筑的“匠心叙事”
千方混凝土的背后,是对品质的极致要求。试验室里,试验员反复测试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凝结时间、抗压强度;工地上,质检员手持回弹仪,逐片检测浇筑墙体的密实度。
施工现场负责混凝土泵送的泵工师傅们,虽身着满是灰尘与混凝土痕迹的工作服,头戴安全帽,但却专注地盯着手中的操作盘,他们熟练地控制着混凝土的流速和流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为了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他们严格按照混凝土施工标准,对每一批次的混凝土进行坍落度检测,确保其符合浇筑要求。
“每一方混凝土都承载着安全与责任。”入职4年已熟练掌握混凝土泵送的产业工人袁继方说道,“每一方混凝土都像是我们亲手种下的希望种子,我们要让它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为坚固的建筑。”
为了保障施工安全与质量,六建华陇公司提前从生产、技术、材料、设备及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应急预案。在生产间歇期,对所有机械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加强对工人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合理安排工人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从原材料筛选到混凝土的生产运输浇筑再到养护周期把控,每个环节都严守规范,让“数字产能”转化为“品质建筑”。
项目浇筑跑出“加速度”
在五泉下广场提升改造项目施工现场,两台混凝土泵车正以每小时120立方米的速度浇筑着。机器的轰鸣声配合着塔吊挥舞着巨臂,精准地吊运着物料;振捣棒在工人手中快速震动,将模板内的混凝土不断地振捣,确保每一处都充实饱满。这个承载着7万方混凝土的标志性工程,已完成5.7万方浇筑量。该项目地下三层智能停车场、综合商超与地上公交枢纽、商业综合体正以高标准、快节奏全力推进,通过重塑景观广场、优化步行系统,将公共活动空间扩大至现有面积的2倍;商业体设计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布局沉浸式体验场景,打造“城市会客厅”。
建成后,将有效改善片区交通拥堵,周边3公里范围内居民生活便利度显著提升,城市门户形象将实现质的飞跃。现场负责人表示:“助力打造兰州‘新封面’,生产、运输、浇筑每个环节都要保证万无一失。”
夕阳中,最后一辆混凝土运输车正驶向五泉工地,车尾灯在渐浓的夜色中划出一道流动的光带,如同这座城市永不熄灭的建设之光。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为项目的早日竣工默默奉献,每天超千方的混凝土的浇筑,是城市生长的节拍,更是他们用双手谱写的奋斗之歌。
通讯员 张国喜 李文阳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