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重庆商混行业发展与市场展望分析
一、市情简介
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东与湖北、湖南相邻,北连陕西,西侧为四川,南面靠着贵州。重庆是国内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丰富地区之间起到连接作用,是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重庆以丘陵、山地地貌为主,矿产资源丰富,并且域内流经长江、嘉陵江、吴江、涪江以及綦江等多条重要河流,水运条件良好。
2021年重庆GDP达到27894亿元,增速为8.3%,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6位。重庆市常住人口达到3212万人,人口规模居全国第19位,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3%,居全国第8位,高于周边省份。
重庆市总计下辖38个区县,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重庆市中心城区(渝中区、江北区、大渡口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渝北区、北碚区、巴南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82-100%之间;第二档是主城新区(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万州区、黔江区、石柱县、云阳县、开州区以及梁平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50-72%左右;重庆市其他区县城镇化率稍低,在40-50%上下。
2021年重庆市商混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2.66%,同比提升了0.05个百分点。2021年重庆市人均商混消费量为2.54方,在西南地区排名第一。
图1:重庆市城镇群分布以及城镇化率情况(%)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二、重庆市商混行业供需现状
(一)供应端:重庆商混搅拌站数量保持稳定,产能利用率大幅下滑
长期以来,重庆市政府对域内各区县混凝土搅拌站的数量和站点布局都有着明确要求和规划,采取总量控制的思路来规范混凝土行业发展。2011-2015年期间,考虑到主城区混凝土企业产能利用率接近上限,加之周边区县预拌混凝土发展滞后,重庆市大幅增加了搅拌站站点规划数量,全市实际投产的搅拌站由90家左右增长至180家以上,站点数量实现翻番,单站平均年产能逐步提升至90万方左右。
2016年开始,重庆市各区县搅拌站布局逐渐趋于完善,站点数量和整体产能增长有所放缓。截至2019年底,重庆市混凝土搅拌站数量达到峰值,共计215家。2020-2022年,市场需求出现波动,部分搅拌站淘汰拆除,重庆市混凝土搅拌站数量降至202家左右。不过,由于部分搅拌站搬迁升级,故近两年重庆商混产能仍有小幅上升,单站平均产能进一步增加。截至2022年10月份,重庆市商品混凝土产能共21230万方,同比增长约5%,单站平均年产能约为105万方左右。
图2:重庆市搅拌站数量及单站产能变化情况(个,万方)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从产能利用率来看,2020-2021年重庆商混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基本维持在39%附近,相较于2016-2019年期间平均水平高出约6个百分点,说明重庆市混凝土行业供应端优化调整实现了一定的成效。然而,2022年由于疫情和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下滑影响,下游施工项目需求走弱,搅拌站整体产能利用率预计降至27%左右,达到历史新低。
图3:重庆商混产能及产能利用率变化情况(万方,%)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二)需求端:基建、房建投资不足,商混产量降幅明显
2022年1-9月,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7%,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速下滑了3.4个百分点,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0%,增速回落至2020年同期水平附近。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2年1-10月重庆公路建设投资完成额为589.45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2021年同期上升3.3个百分点。尽管今年重庆市公路建设投资增速有所回升,但整体仍处在低速增长区间,与“十三五”规划期间平均水平相比下滑超过6个百分点。随着中心城区城镇化率的上升,近两年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增速逐渐落入低增长区间,对于混凝土需求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图4:重庆市公路建设投资额以及同比增速(亿元,%)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从房地产角度来看,2022年1-10月重庆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减少12.9%,增速相较于2021年同期下滑了10.8个百分点。2022年重庆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再度由正转负,行业景气度大幅走弱。
同时,2022年1-10月重庆市房地产施工面积为2.25亿平方米,同比减少14.7%。其中,房地产新开工施工面积为1985.33万平方米,同比大幅减少52.1%。与此同时,竣工端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房地产竣工面积为1832.87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3.8%。
图5:重庆市房地产新开工和竣工面积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由于国内房地产行业整体景气度下行,房企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违约事件层出不穷,限制了房地产企业拿地和施工活动。今年重庆市房地产新开工和竣工面积均出现大幅下滑,增速已降至历年同期最低水平。地产端对于商混的需求明显减少,是造成混凝土需求走弱的最直接因素。
在重庆市基建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投资降幅持续走阔的背景下,2022年重庆市新建和续建项目数量明显减少,混凝土市场需求量同比降幅约3成。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预测,2022年重庆市商品混凝土产量预计不足6000万方,整体需求回落至2013-2016年期间水平。
图6:重庆市商品混凝土产量及同比增速(万方,%)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三)盈利能力:价格高位回落,利润空间收窄
受市场需求大幅走弱影响,企业之间价格竞争有所加剧,加之原料端支撑走弱,故2022年重庆市混凝土价格整体出现明显下跌。截至2022年11月,重庆市混凝土平均价格约为396.67元/方,相较于去年同期下跌16.78%,年内累计跌幅达到11.19%。
尽管今年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落,但上游企业通过错峰生产等方式控制了降价幅度,而混凝土企业议价能力不足,价格跌幅相对较大。因此,在混凝土价格下跌的过程当中,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2022年1-11月份,重庆市混凝土与水泥之间的平均价差为270元/方左右,同比降幅达到6.90%,基本回落至2017年年底水平附近。
图7:2022年重庆市混凝土价格和盈利能力变化情况(元/方)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三、重庆市搅拌站分布和竞争分析
根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统计,重庆市搅拌站主要分布在在中心城区以及主城新区的范围之内。其中,中心城区共有混凝土搅拌站63个,平均单站年产130万方左右,产能总计8420万方,占全市混凝土产能的39%;主城新区范围内有混凝土搅拌站76个,平均单站年产100万方左右,总产能达到7800万方,占比约在37%上下。渝东北和渝东南城镇群混凝土产能分布偏少,且搅拌站规模以60万方/年为主,整体产能占比分别为17%和7%。
图8:重庆市各区县混凝土产能占比(%)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2022年10月,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预拌商品混凝土及预拌商品砂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2022-2027年期间重庆市混凝土搅拌站的布局进行了新一轮的规划。根据发展规划文件,未来五年重庆市搅拌站将控制在263个以内,总产能达到26440万方左右。
具体来看,在中心城区范围内,江北区现有的7个混凝土搅拌站被要求拆除搬迁,而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高新区、两江新区和经开区内将增加12家搅拌站,新增站点平均年产能在160万方左右。江北区目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99%,仅次于渝中区,而北碚区、渝北区和巴南区的城镇化率在中心城区排名后三位,均未达到90%。由此可以看出,中心城区搅拌站规划以优化站点布局,提升单站规模为主,推动各区城镇化率整体提升。
在主城新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范围内,未来五年分别计划新增30家、18家和8家搅拌站,平均单站产能均低于当前水平。考虑主城新区、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城镇化率与中心城区有较大差距(平均在40-70%左右),故混凝土发展规划以增量支持项目建设为主。不过,如果按照规划发展,主城新区混凝土产能将达到1亿方以上,超过中心城区,再加上中心城区周边产能外溢的可能性,主城新区范围内的竞争或将有所加剧。
从企业角度来看,重庆市产能集中度不高,前二十家混凝土企业产能占比合计在42%左右,而二十名以外的混凝土企业产能占比都在1%以下。其中,四方新材在经过2022年的兼并收购活动之后,混凝土产能达到了1550万方,占全市总产能的7%,位居商混产能排名首位。四方新材的生产线分布在巴南区、南岸区、渝北区和璧山区,在各区内均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其次是富普科技集团,目前混凝土产能合计880万方,产能占比约4%,旗下搅拌站分布在北碚区、江北区、南岸区、大渡口区等7个区内。富普集团的生产线相对较为分散,虽然覆盖面较广,但在各大区内均无绝对的规模优势。再次是重庆建工集团和三圣实业,其混凝土产能占比均在3%左右。
图9:重庆市混凝土企业产能占比(%)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整体来看,重庆市混凝土行业暂未出现具有绝对领先优势的龙头企业,行业竞争压力仍然较大。考虑到未来城镇化率增速放缓,需求逐渐走弱的情况,当地企业将面临兼并淘汰,产能优化的过程,逐步推动产业集中度提升。
四、重庆市商混行业发展机遇
(一)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共融发展基建为先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计划到2025年,成渝双城引领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显著突破,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提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优势互补、分工合理、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初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左右。
同时,大幅提升基础设施联通水平,现代化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初步建成,出渝出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重庆、成都间1小时可达,重庆力争全市铁路营业里程超过3100公里,高铁通车及在建里程超过2000公里,长江干流主要港口基本实现铁路进港。完善双城经济圈公路体系,强化主要城市间快速联通,打通省际“断头路”,使得公路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重庆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600公里。航空枢纽地位更加凸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的《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内要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化,建设江津、铜梁、合川等至中心城区的轨道快线和市域(郊)铁路,推进璧山、江津、长寿、南川等至中心城区同城化通道建设,开展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至中心城区快速通道以及永川—大足、永川—荣昌、合川—铜梁—潼南、綦江—万盛—南川、涪陵—武隆—丰都、长寿—垫江—梁平等区域快速连接道规划研究,及时开工建设。
在共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大背景下,重庆市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为实现城市间共荣发展,重庆交通运输类基础设施将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建设期。从相关规划文件当中可以看到,“十四五”期间成渝以及重庆市内的铁路、公路等传统基建项目数量较多,重庆市交通运输类基建项目计划投资超5000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增加16%。预计到2025年底,重庆市铁路营业里程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较2020年底增加29%和35%。由此可见,未来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混凝土需求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对重庆市商混行业发展起到托底作用。
(二)城镇化率持续走高,房建需求仍存
2022年3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城镇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指出“十四五”时期全市城镇常住人口总量将持续增加,主城都市圈人口集聚趋势将更加明显,住房发展将由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改造与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新阶段。
“十四五”期间,重庆市中心城区内环快速路以内的区域以存量住房更新改造为主,增量开发建设为辅,预计房建端混凝土需求相较于“十三五”将有所下滑。重庆市中心城区内环快速路以外区域住房建设仍以增量开发为主,依照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统筹安排商品房供应量,预计区域内房建需求将保持中高速增长。
主城新区当中,同城化发展先行区(长寿区、江津区、南川区、璧山区)住房建设标准全面对标中心城区;支点城市(涪陵区、合川区、永川区、綦江区)住房发展重点满足中心城区产业外溢带动的转移人口居住需求,以及城镇化人口转移的住房需求;桥头堡城市(大足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住房发展要满足区域内城市规模扩大、城乡人口转移及渝西川南融合发展的需要。从规划当中可以看出,“十四五”期间主城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有显著提升,各区域内住房建设需求仍较为旺盛,是支撑重庆市商混需求增长的重要力量。
综合来看,在重庆市城镇化率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商品住房建设仍然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随着风险逐步释放,中长期房地产行业存在修复预期,预计后续地产端商混需求量将逐步回升至中速增长状态。
(三)明确行业发展规划,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根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预拌商品混凝土及预拌商品砂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重庆市混凝土行业要加快产业绿色发展,实现搅拌站废水“零排放”、废渣“全利用”,鼓励和引导生产企业使用新能源电动搅拌车,支持生产企业提质增效。提升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研发高强轻骨料结构混凝土、超高性能粉末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生态混凝土以及3D打印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大力推进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高耐久性混凝土、特种混凝土、特种砂浆等材料的工程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在保证预拌商品混凝土(砂浆)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矿山废石、尾矿、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在预拌商品混凝土(砂浆)中的利用率,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同时,各区县要严格遵守《2022-2027年重庆市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规划》,在不突破辖区内新增产能前提下,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需求等因素,提出辖区内新增预拌商品混凝土(砂浆)搅拌站布局方案,明确具体位置和产能规模,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通过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重庆市混凝土行业绿色化以及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望得到提升,争取实现行业竞争有序化,满足“十四五”期间重庆市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
五、2023年重庆商混市场行情展望
从需求端来看,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有160个重大项目开工,其中现代基础设施项目40个,总投资额13461亿元,2022年内计划投资883亿元。截至2022年10月底,现代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778.9亿元。从项目进度来看,渝遂高速繁忙路段扩能改造项目和万达直线高速公路项目均为2022年新开工的公路项目,而成渝中线高铁项目、成达万高铁项目和渝西高铁项目实际开工时间均在2022年下半年,年内完成的投资额多用于项目前期准备阶段。2023年,重庆市多个铁路、公路基建项目将陆续进入施工高峰期,混凝土需求预计与2022年相比有所增加,基建端对于需求的支撑作用较强。
房地产方面,2022年1-10月重庆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速为-38.0%,跌幅相较于1-9月略微收窄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重庆市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减少74.0%,跌幅相较于1-9月进一步扩大0.7个百分点。
图10:重庆市土地购置面积和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同比(%)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截至目前,重庆市房地产行业尚未摆脱下行趋势,根据房企销售和拿地的数据以及企业调研情况,2023年上半年重庆市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速预计保持在负值区间的可能性较大,对混凝土需求的拖累仍较为明显。近期国内房企融资端利好政策频出,但现阶段基本以保交楼为主,若后续行业整体资金压力得到缓解,2023年下半年地产施工端或将有所好转,带动混凝土需求增长。
综合基建和房地产的情况来看,2023年重庆市场混凝土需求总量同比持稳为主,下半年行业景气度大概率好于上半年,预计商混价格走势前低后高,整体跟随成本波动,行业利润率依旧保持低位水平。
编辑:林加义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