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钢筋混凝土”,为啥TA这么优秀?!
12月17日上午,在国内首条全自动数字仿真、双块式轨枕智能生产线上机器轰鸣,最后一根SK-2双块式无砟轨枕正全力预制,为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早日通车提供有效保障。
混凝土是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人工土木建筑材料,论混凝土的千百种可能性,中铁十四局房桥公司专注研究了70年,几代人接力创新赋予它强劲的生命力。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转至“混凝土王国”,看看最新的专业预制魅力在哪?
走进北京燕山脚下的1000亩总部生产基地,干净整洁的车间和有序运作的机器人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混凝土制品企业的刻板印象,绿色封闭的拌和站,规划有致的水养池以及点缀其间的绿树红花让绿化、美化、有文化的花园式工厂成为混凝土王国的新画像。
如今,“搬砖”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总部研发中心,科研人员通过数据中心,不仅远程监控全国各地的盾构施工进度,还可以监测盾构隧道的健康情况。
研发中心+试验基地,加上专业预制的“超高”配置,吸引高校、科研院校、设计院等智库加入,嵌入铁路提速、区域发展、智能制造等,携手开展深度研发,以嵌入式创新构建起协同联动方阵,瞄准传统混凝土行业全面发力。
以研发中心为平台,他们与中国航天科工飞航研究院等共同完成时速1000公里的磁浮高速列车试验线,奠定超高速磁浮轨道交通发展基础;与铁科院联合开展“新型轨枕自动化制造技术研究”,开创轨枕生产新模式;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发出“凹槽板体系”等多种技术体系,均为行业首创……完善的产学研对接、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发力。
从掌握固定模台工艺,到流水机组、独立蒸养、智能制造,17年间,他们4次推动管片工艺迭代更新,投产出多条国内首创版智能管片生产线,预制出精品管片走进江河湖海城,以迭代式创新抢占智能制造高地,助力国家重难点工程建设。
在轨枕、桥梁、轨道板、装配式建筑等领域,他们紧抓技术创新脉络,在实践中创新突破,投产出国内首条重载铁路支承块自动化生产线、首家公轨合建世界最大直径管片自动化生产线、首条流水机组法高智能CRTSⅢ型轨道板生产线、首个装配式住宅智能生产线等,不断引领行业进步。
聚焦装配式建筑,通过成立相关研究基地,攻克了“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异型柱框架结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等多项课题,创新采用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作墙板模具,获得了强大的科技原动力。
在各条首创版生产线中,他们还不断应用智能化信息化,创新改进研制了生产装备。
全国首家研发抹面机器人,先后应用于济南黄河隧道、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等,以智能“智”造助力精品工程。
研发应用3D快速检测系统,全方位检测成品管片,实时准确显示外形尺寸、平整度等20多项数据。
在装配式住宅领域研发应用喷涂机器人,与传统人工相比,脱模剂喷涂明显更均匀,作业效率更高,大大减少了人工喷涂厚度不均的通病。
通过培育创新基地,应用创新成果,陆续建成10个装配式建筑产业园,18个管片基地、9个轨枕基地、5个PC基地,布局东西呼应、南北贯通的全国联动发展态势,以渐进式创新书写高出质量发展篇章,总部及所属3家产业园,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创建创新工作室、开展“青年总工程师”竞聘、组建技术专家库、引进高端人才外脑……一项项举措,为一线实践中的灵感提供了发芽成长的沃土,激发出全员的创新动能,近年来直接或间接创造经济价值过亿元。
从成功浇筑铁道兵筑路史上第一片钢筋混凝土桥梁,到集齐行业内全序列产品,拥有完备产品矩阵,以精进式创新涵养“全序列”产品体系,成为他们勇往直前的制胜法宝。
在创新文化引领下,他们紧随着我国铁路提速步伐,多次参与原铁道部重大试验课题,在混凝土预制领域,填补了几十项国内空白,持续丰富完善7大类100多种产品体系,建筑工业化蔚然成林。
从近千吨的桥梁到一尺混凝土装饰条,无不光洁如镜,从高铁基座到百姓住宅,无不固若金汤。
南京长江隧道工程,1800多个日夜,30430块管片,成功实现不渗不裂不漏无错台,被外国专家称赞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管片”。
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管片,“入住”中国铁道博物馆詹天佑纪念馆,向世人展示了新时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优质产品。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房桥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等殊荣。未来,将激发一切创新创造活力,深挖混凝土王国的宝藏,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中书写新作为。
编辑:余丹丹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