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地下30米的“导航者”
清晨七点的深惠城际先开段隧道,激光点在盾构机刀盘上投出冷冽的轨迹。张辉抹了抹脸上的汗水,这个90后项目副总工兼测量负责人,正在带领测量团队校准这个深圳长距离盾构掘进项目轴线。
湾区地下的“导航者”
3月30日,是张辉难忘的一天。这天,电建市政公司“开拓者拾壹号”盾构机刀盘破壁而出,深惠城际先开段项目龙城站-龙岭工作井区间右线实现贯通。
张辉负责的测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盾构机始终在设计线路上,测量坐标点从洞口引入隧道,但随着隧道加长、坐标点也会增多,隧道越长就会导致坐标误差变大。“这是偶然误差,很难消除,我们只能不断进行重复测量,努力消除人为误差。”张辉讲道。
奋战一千多天,掘进五千环,项目先后下穿田祖上水库、龙西河、地铁16号既有线、碧新路高架桥,同时侧穿多个居民小区和二十多栋未拆迁房屋……“从来没干过这么长的隧道,再加上场地限制,测量工作不好干,会担心测量工作的精准度。”那天,张辉在隧洞口握紧拳头,工装被汗水浸透,嘴唇也紧张得发白。在得知右线顺利贯通后,这个北方汉子泪流满面。回忆起那天,张辉说:“连续掘进了三年,我这根弦就紧绷了三年!”
时光终会犒赏坚持者,经过深惠城际先开段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4月20日,项目区间盾构左线实现精准接收,最终完成盾构双线洞通,为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与城市群建设交上了优异答卷。这一千多个日夜的无数次测量与复核,对张辉和他的测量团队来说,都意义非凡。
岭南的“桑拿房”
来到深圳,这个北方汉子第一次见识到了隧道的“桑拿模式”。隧道里的温度超过45度,汗水顺着安全帽带淌进眼睛,工作五分钟,身上就基本都湿透了。这身藏蓝工装制服在汗水浸染下,渐渐泛出云母片似的白痕。
地面的挑战同样严酷。夏季的深圳湾,沥青路面蒸腾起蜃景般的波纹,全站仪镜头里的世界仿佛被投入熔金。
张辉在测地面导线的时候,从全站仪望远镜望去,只能看到滚滚的热浪,根本看不见目标棱镜。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精确度,只能在夜晚进行测量,测量的控制点分布较远,其中一个控制点是一栋十一层高楼的楼顶。那天晚上,张辉刚刚架好仪器,墨色云团就压到了头顶,忽然之间,豆大的雨点打在仪器上,就这样,张辉带领队伍在楼顶顶着风雨完成了测量。
2000米隧道的温度谜题
“测量工作是工程项目的‘眼睛’,而且对准确度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干测量一定要细心认真,绝对不能打马虎。咱要用数据说话。”这个爱打篮球的测量队长,还会把球场智慧融入工作,“数据测量就像传球——时机、力度、落点缺一不可,所以在工作中我会考虑多种因素。”
有一次,张辉带领队伍在盾构机掘进到两千米的时候复测洞内导线,经过多次测量,导线网精度和闭合差始终不理想,隧道最里面几个闭合环的闭合差始终维持在5至8秒,虽然没有超过限差,但由于是超长距离单向掘进,导线网的精度需要更高。
张辉和队伍在四十多度的隧道中反复计算数据、重复进行测量。测量副队长王亚飞提出温度可能是原因之一,虽然根据以往测洞内导线的经验,环境温度对导线影响非常小,但排除了多种可能性后,张辉决定再带着温度气压计进入隧道,在各个位置走一遍。实践出真知,经过“扫雷”般的测量,张辉发现靠近隧道壁和隧道中间的温度相差很大,而每个导线闭合环都有两条测线靠近隧道壁。于是他们立即调整导线网形,使所有测线全部远离隧道壁。网形调整后,再次进行复测,这一次洞内导线闭合差全部控制到了3秒以内。
“以前短距离隧道测量经验并不适用超长大直径隧道测量。”张辉认真说道,“先开段项目的管片直径大,距离长,隧道内温度并不恒定。这次测量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鹏城华灯初上,张辉常常独自登上高楼天台,脚下是川流不息的深南大道,远处大鹏湾的跨海隧道正在点亮新的坐标。“十年前老师教我‘测量改变世界’,现在我终于懂了——”张辉指向天际线处闪烁的导向激光,“我们标定的每个坐标点,都是未来城市跳动的脉搏。”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