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工:协同前行,品质赋能6:建工路港和襄高速天堂寨支线项目技术准备工作有序有效
日前,和襄高速天堂寨支线项目施工组织设计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项目技术准备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和县至襄阳高速公路天堂寨支线作为安徽境内重要的省际衔接道路和大别山腹地主要通道,是大别山革命老区“十四五振兴”发展规划重点项目,项目全长约20 km,最高墩柱达101.8 m,这是建工路港首次挑战百米级“云端筑路”的里程碑工程。
项目部成员自去年10月底进驻现场以来,制度规范学习交底、现场勘查测量、图纸优化、分部分项划分、危险源识别、施组及专项方案比选、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策划等技术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开展,为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度先行,建立标准化工作指南
项目总工许云峰的桌前,摆着一摞建工集团制度文件汇编,“这些不是制度文件,是开山的‘地质图’!”从项目部进驻大别山丛林的第三天,制度学习与丛林拓荒便同步启动。项目二十余名管理人员聚坐在会议室内,红色激光笔的光柱在制度条文间游移,笔记本上记录着“体系制度”“管理流程”等关键词。
“技术规范标准则是项目的开山‘洛阳铲’。”项目进场首周,技术团队便启动“制度解码”专项行动,通过“班子领学+部门讲学+工区践学”三级联动机制,白天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对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逐条标注红线,晚间集中召开“规范夜话”研讨会,将规范中的上千条强制性标准转化为桩基成孔、路基填筑等可视化操作清单,扫码即可查看三维动画教程。在现场开工前完成了160余人次的全覆盖培训,确保从管理人员到作业队伍都吃透施工标准。
月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密密麻麻的签认单上,28名项目管理人员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见证着制度标准从纸面落到地面的郑重承诺。
踏勘测量,在深山密林中穿梭
“测量只能人等活,不能活等人”。这是测量负责人张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项目拿到设计图纸开始,测量负责人张健和测量员范孝程就开启了全天候的爬坡模式,投身现场地形地貌勘察、水系调查及原地面复测。
他们迎着朝阳出发,带着夕阳归来,车辆无法到达的测量控制点,只能徒步翻过高山、跨过河谷,随身携带测量仪器、水和干粮,拖着重重的装备穿越遍布蚊虫蛇蚁的亚热带山林。
他们相互搀扶、轮番扛仪器,其中有几个点在悬崖边上,为了准确了解场地现状并采集准确可靠的原地面数据,他们摸索着前进、爬上山顶。在山林中穿梭的测量人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默默无言的付出、专业扎实的能力保障了项目建设的精度。
试验检测,眼里揉不得一粒沙
按照设计图纸、工程特点、使用材料种类、天气情况、路上车流量以及委托方的具体要求,计算搭配不同规格的水泥、外加剂、碎石、砂等原材料,找出混合的最佳比例,在满足设计规范和工程施工的前提下,实现混凝土性能提高和成本控制相统一。这便是试验技师黄渊阁的主要工作。
看似单调枯燥,但黄渊阁做的事可以说意义重大。“在这里经试验给出科学的数据指标后,工程现场才能进入下一步施工工序,这是工程每个环节的重要前置条件”。
黄渊阁将水泥、砂石等依次放进搅拌机里进行搅拌。“正在做的是混凝土配合比试验,试验参考了公司下发的《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活动总结》,刚刚完成了配合比优化设计工作,等所有性能验证合格并出具报告后,就可以用于指导施工了”。
汗水融入混凝土,像他这样的工地一线“质量卫士”还有5位,他们用无数次的试验,严守着项目质量底线。
图纸优化,助力项目快速落地
“就像扫雷一样,绝不放过任何图纸问题”。项目总工许云峰带领着宇锦涛等10多名项目技术员,逐页翻阅着设计图纸,逐项复核着设计参数,反复核对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梳理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疑问及设计优化建议。
“我们技术人员在图纸复核过程中要逐项核查设计参数,任何遗漏疏忽都可能给项目建设带来不必要的困扰。”许云峰说,图纸复核工作就像检测仪一样,必须一丝不苟,认真对待。
图纸复核除了把握细节,更重要的是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周边建(构)筑物等现场环境,确保实施的可行性。
“陡沙河大桥左幅8#、右幅10#墩临近S332省道,桩基顶设计高程比省道低7.73m,地层为裸岩地质,常规支护工艺施工困难。我们内部讨论后建议抬高桩顶高程,既能避免深基坑开挖的风险,节约施工成本,又能保障省道通行的安全”。许云峰指着图纸说,设计优化的建议将在图纸会审会议上集中反馈给设计单位,确保设计文件能指导现场更加安全高效地施工。
方案比选,深挖降本增效潜能
“好的方案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反复比选中诞生。每一次方案比选,都是为项目的实施增添一份保障。”总工许云峰说着,又扎进了海量的资料和数据中。
专项施工方案的比选需要考虑安全性、经济性、先进性相统一的原则。初步估算,项目土石方弃方量多达333.67万方,自加工成碎石后,可以用于附属工程低标号混凝土和路面水稳层施工,实现降本增效。
在涉路交通组织方案比选时,项目对现场多处涉省道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采用安装安全防护设施、设置道路安全警示装置、安排专人疏导交通、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制定安全应急预案等多种措施,减少施工对道路通行的影响,保障车辆及行人通行安全。
严谨细致的方案比选工作展现了项目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经过梳理,项目部已经明确了40余项专项施工方案,为后续现场施工提供了依据。
技术创新,助力工程品质提升
“工地也是个大的实验室。”深夜的办公室飘着咖啡与泡面混杂的气息,90后工程师严鑫突然拍案而起:“集团和公司发布的《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荐名录》可太好了!”他指着电脑屏幕上“混凝土搅拌站废浆水综合利用技术”说道,“这项技术很适用我们项目,经回收处理后的废浆水可再次用于预拌混凝土生产、搅拌站地面清理及洒水车用水等,既减少了废浆水导致的环境污染,又节约了生产成本。”
这些“四新技术”遴选自集团公司历年的QC小组成果、工法、专利,都是经过项目创新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的成果。
“科研课题不能锁在档案柜里,得泡在工地汗水中。”总工许云峰看着公司2025年度科研立项项目清单说道,清单上“山区超高薄壁空心墩桥梁挂篮悬浇施工关键技术与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山区起伏大地形下深挖高填路基稳定性控制与生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已被打上星标。为攻克山区超高薄壁空心墩施工技术难题,项目部和公司科技数字中心建起了“技术联姻”通道,通过构建施工场地及桥梁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模拟施工过程,预测潜在安全风险;研发山谷区超高空心薄壁墩轻型悬臂提升模板施工技术,同时引入智能化传感器与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悬浇过程应力等参数变化,自动调整施工参数,工地传出监测数据,后台反馈算法优化方案。
从制度文件的深度学习到标准规范的创新交底,从测量放样的毫米之争到配合比设计的精确博弈,从设计图纸的蓝图优化到施工方案的沙盘推演,从新技术的雷霆落地到科研课题的攻坚突破,和襄高速天堂寨支线项目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有力有序地推进各项技术准备工作,用智慧化解着原始丛林与现代工程之间的矛盾,这正是建工路港用团队力量浇筑品质丰碑的生动实践。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