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钢模跑轮修理的误区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整理 · 2010-06-13 00:00

  电杆离心效果不好,甚至无法正常运行,在正确执行工艺的条件下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离心机状态不好,主要因素:

  1、托轮径向跳动超标;

  2、托轮直线度有问题,主要表现形式为两端轮尤其是大端轮偏低;

  3、托轮尤其是大端托轮轮面与轴向母线在水平方位或垂直方位的垂直度出现较大偏差,导致钢模出现严重轴向窜动。

  二、钢模精度状态不好,主要因素:

  1、筒体弯曲变形较大;

  2、跑轮不圆度差值过大;

  3、跑轮与筒体的同轴度差值过大。

  这里仅就钢模跑轮的修理工艺重点说一下,供大家参考。

  五十余年的机械矫形和维修经验以及二十余年的钢模修理经验,让我充分认识到:在电杆生产行业中对于钢模跑轮的修理存在两大误区,它严重危害修模质量、修模成本和电杆的成型质量及市场信誉,现简要介绍如下:

  钢模跑轮既是钢模运转中的受力支点,又是钢模圆周运动的环形轨迹,若其精度不高,必然严重影响钢模运转的速度及其稳定性。而跑轮的工作环境条件却十分恶劣,轮面的滚压、碰撞,筒体的弯曲,都会对跑轮的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造成重大损害。

  对于丧失精度的跑轮可通过修理予以恢复,但修理方法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常见的错误方法有两种,即两大误区:

  一、拆下轮毂,对焊车削:

  以往采用这种方法的单位较多,如徐州三元杆塔有限公司(原邳州第一水泥制品厂)、新都电业局电杆厂、青铜峡水泥制品厂、内江水泥制品厂等都曾用此法修跑轮,但效果不好,上不了高速。原因是:跑轮表面经长期碾压、碰撞,已具有很大的压应力,在安装状态下无法释放,当然也表现不出来。当松开螺栓从法兰盘上将其拆下后,该压应力便得以充分展示,压应力迫使外表面延伸使合口方位的直径收缩变小,垂直方位的直径变大,对焊后的跑轮形成了一个以水平方位为短轴的椭圆形,其椭圆度一般为4毫米左右。这种巨大的收缩应力通过在拆装时必须借助于大锤冲击才得以完成可充分表现出来。

  以内圆平衡定位车完外圆的轮毂,表面看来非常完美,实际是一个外圆内椭的矛盾载体,当将收紧的合口在装配时撑开复位后,便转换成了内圆外椭的矛盾载体,即加工完的跑轮均是合口方向为长轴的椭圆形,中低速凑合用,高速却无法上去。

  二、通车跑轮:

  这种加工工艺的迷惑性更大,危害也更大。

  其方法是:将钢模基本矫直后,以两端内孔壁为基准顶起钢模,逐个车削跑轮轮面,至全部车圆结束。

  这种加工工艺表面看来是最合理、最精确的,其实不然,凡用该工艺加工过的钢模均严重受损。

  如铁道部成都桥梁厂用标准的加长50车床加工过几条钢模,试模时钢模竟飞出离心机;新都电业局电杆厂也通车过钢模,青铜峡水泥制品厂也通车过一条钢模,结果都不能用。教训更深的是,铁道部保定制品厂花钱请石家庄某厂通车了几十条钢模,全无法使用,放在外面几年,锈蚀得面目全非,直到我们给予修复才又投入使用。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严重后果,其原因是:

  1、作为定位基准的两端内孔壁经长期使用后已经失准,其失准量会反映在车削中的不同轴度上;

  2、基本矫直的钢模其实在直线度上仍会有较大偏差,这是由测量方法不适用、不准确和矫形方法之矫形量不可控和易回弹所造成的。尚有较大弯曲量的钢模车削后其跑轮轮面的不圆度和以各个轮面为基准的直线度都毫无问题,但轮面与筒体内壁的同轴度却出现了较大偏差。很显然,处于弯曲简体凸起方位的跑轮轮面必然会多切去相当于凸起量的厚度,这就使本来同轴的跑轮出现了偏心。实践表明,严重偏心者达4个多毫米。

  铁道部成都桥梁厂经过我们两次进厂维修并接受技术转让后,深切地了解了通车跑轮的危害性,彻底停止使用车削工艺,给50车床挂上了“闲置设备”的牌子。

  截止目前,修模的最先进工艺仍是本人创造的“电杆钢模矫形新工艺”,2002年经全国电杆专委会推荐,发表于“全国首届水泥制品行业技术进步大会”论文集(2002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杂志“增刊”)上。本工艺的修模质量在得到大多数知名厂家的认可后已多次重复使用。目前,我中心人员正在为杭州萧山博乐电杆有限公司第三次上门修模,下半年将赴广州为新会天海公司第四次修模。

  今天在这里介绍这两个修模误区,目的是警示大家不要再重蹈覆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作者:济南章丘市特艺矫形服务中心 吕传水

来源: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电杆工作部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混凝土网立场。联系电话:0571-85871513,邮箱:news@ccement.com。

阅读榜

2025-05-15 06:33:06